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维系区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保障。甘肃省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0.8%,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库作为该区域农业生产、居民用水和生态安全的核心水利设施,承担着全省70%以上的农业灌溉用水和40%的城乡生活用水供给任务。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甘肃水库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关乎区域发展全局的关键课题,其成效直接影响千万百姓的生活质量与区域民生福祉的提升。
当前,甘肃水库发展面临多重严峻挑战。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部分水库因淤积问题突出,有效库容年均减少2%-5%。以武威市凉州区的西营、黄羊、南营三座水库为例,截至9月1日8时,库容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1494万立方米、1063万立方米,减幅达56%、72%,极大削弱了水库的防洪抗旱能力,对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在生态功能方面,库区周边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凸显,部分水库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远超国家标准,藻类大量繁殖,不仅危及群众饮水安全,也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制约了当地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在管理效能上,信息化水平偏低、调度机制滞后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水资源优化配置难以实现,无法充分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的多元需求,造成群众用水高峰期供水紧张、农业生产因灌溉不及时和水量不足而受损等情况。
为全面掌握水库生态与民生发展现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数据支撑,进而推动民生改善,兰州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4日至16日,在刘鹏程老师的带领下,赴甘肃省临夏白川水电站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此次调研对于破解当地水库发展难题、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7月14日,团队首先在白川水电站开展调研。在水电站工作人员张璐、林建平的引导下,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水库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情况。经统计,该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约30%,其中水利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人员数量基本满足日常工作需求,但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在技术设备配备方面,水电站虽拥有各类基础设备,但部分设备使用年限较长、老化严重,更新换代工作亟待推进。调度机制上,目前主要依赖人工经验操作,缺乏精准的数据模型和智能调控系统。同时,团队对水电站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探究发现,其数据采集覆盖范围有限,部分关键区域存在数据缺失现象,且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延迟,导致数据在分析和应用中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受到较大影响。这些详细信息为团队掌握水库管理运作情况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摸清管理短板是未来提升管理效率、保障民生用水的首要环节。通过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可提高水库调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障群众用水稳定便捷。
工作人员张璐为团队成员介绍水电站基本情况
7月15日,团队将调研重点转向水库周边。成员们运用专业方法与工具,对水库淤积程度进行细致测量。经多点采样分析,水库多个采样点中,部分区域淤积厚度达1-2米,淤积分布不均衡,靠近河流入水口及库区弯道处淤积情况更为严重。在水质状况检测中,对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部分指标接近或超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存在潜在风险。实地考察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时,测算得知植被覆盖率约40%,但植被种类单一,以耐旱草本植物为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有待提升。在进一步了解水库管理模式实际应用情况过程中,团队发现现有管理模式在应对突发生态问题时,缺乏快速有效的响应机制。经过一天的努力,团队收集到大量一手数据,形成基础数据库。这些数据为后续水库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提供了精准靶向,而水库生态修复与水质提升将直接惠及周边群众。优质水源可保障群众饮水健康,减少因水质问题引发的疾病;良好生态环境能为群众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带动周边生态产业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经济收入。
水库周边环境
7月16日,团队深入水库周边村庄,对当地村民开展调研。成员们兵分多路,挨家挨户与村民深入交流。在村民王大爷家中,王大爷感慨道:“咱这生活用水全靠水库,可有时候这水看着就不清亮,喝着心里不踏实。”当被问及用水成本时,王大爷表示:“每人每月差不多10-15元,虽说不算贵,但要是水质能再好点,多花点钱也愿意。”在农业生产用水方面,种植大户李大哥满脸愁容地说:“灌溉用水时间卡得紧,有时候庄稼正渴着呢,水却不够,今年这几亩地的收成怕是要受影响。”
在水质满意度调查中,约40%的村民对当前水质表示不太满意,主要反映水质浑浊、存在异味等问题。团队成员详细记录下每一位村民的反馈,并向村民们发放了关于水污染和“美丽中国・青春行动”青年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问卷,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80份。同时,团队收集了村民对水库管理的意见建议,包括加强水质监测与改善、优化灌溉用水调度等。这些基层声音为团队掌握水库与民生的关联提供了重要依据。此次调研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将群众的诉求与期盼纳入解决方案制定中,使后续措施更贴合群众需求。通过改善水质、优化灌溉调度,可保障群众用上放心水,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收,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
团队成员对周边村民进行调研和征求意见
此次调研活动,兰州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不仅实现了摸清现状、形成基础数据库的目标,更为诊断水库在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核心矛盾与瓶颈提供了有力支撑。团队将依据调研结果深入分析,结合地方实际,提出水库生态修复、高效管理和民生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例如,针对淤积问题,建议采用清淤工程结合生态护坡建设的方式,增加水库库容,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水质问题,提出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入库河流污染源管控等措施,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在管理模式上,建议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化水平与调度效率,确保水资源合理分配,满足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这些建议的实施,将全方位提升水库对民生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团队成员与水库工作人员对数据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通过此次跨学科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的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对西北水资源问题的认知更为深刻,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实践育人目标。团队的调研成果将为甘肃水库的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数据支撑和方案案例支持,助力甘肃水库可持续发展,为当地民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让黄土大地上的“水账本”记录下更多民生改善的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