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同龄人还在为高考奋笔疾书时,高中放暑假的于家翊已经带领团队上线了一款融合实时互动、地理定位与兴趣社群的社交产品。
这个产品的灵感,来自他对社交孤岛现象的敏锐观察,虽然大家每天刷着同一个手机朋友圈,但彼此其实很陌生,他想搭建一个能让人找到同频的地方。听上去有些像Clubhouse或Z世代社交App Zenly的结合体,但那时这类产品形态尚未流行。当时他没有融资、没有团队,连正式的程序员也没有,全靠他自己一点点琢磨。彼时腾讯平台刚将小程序入口推入首页推荐位,他的产品被意外上推,一夜之间,数万用户从天而降,尤其是在留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
这是纯靠产品直觉与时代节奏踩出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还未满18岁。但这并非他第一次“站上舞台”。他是所在的美国高中建校156年来第一位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中国学生。他以SAT和托福近满分的成绩被美国顶级商学院录取。
“我一直觉得,不管是选学生会主席、搞活动、还是做产品,最重要的是创造连接。”他说,“我喜欢当那个‘把人带在一起’的人。”
学术领奖台上的掌声、学生会的演讲台,后来都成为他进入商业世界的伏笔。
不久后,于家翊收到了中国一家著名教育科技公司的并购邀约。这家公司刚完成新一轮融资,正寻求拓展泛娱乐与社交赛道,收购迅速敲定。他决定放弃原定的赴美大学计划,选择Gap year回国全职加入这家公司,成为新业务部门的市场负责人,主导构建一条全新的社交产品线。但他很快发现,将一个娱乐导向的平台嵌入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培体系,远比想象中困难。文化语言、使用场景、用户情绪都无法对齐。他和团队尝试了内容模板重构、引入IP孵化、产品调性调整等诸多方案,却始终难以达成理想的预期转化。“我每天面对的是两个节奏完全不同的系统,像是把爵士鼓硬塞进交响乐。”他说。
尽管挑战重重,这段经历却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加速器——19岁的他第一次深度参与融资谈判、数据复盘、团队搭建与用户增长的完整流程,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组织”这件事在商业世界中的分量。
“我意识到,做成一件事,靠的不是天才点子,而是落地能力、团队协作、资源统筹。”他说。
我们在北京见到于家翊时,他刚从一场业务会议中走出,穿着一件深蓝卫衣、高挑的个子,看上去像个篮球少年。但说起产品逻辑、增长节奏与用户路径时,他的语气沉稳且清晰。
他年轻且敏锐,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他看得够早,做得够快。Z世代尚未完全成为市场主角,但于家翊已经以实践者的身份,站上过风口,也跌过跤。他的身份不断变换:学生领袖、创业者、企业高管,却始终保持一种穿透场景的能力。
在社交裂缝中设计产品,在文化变化中捕捉需求,他的路径不断拓宽,但初心仍然清晰:做连接,让真实的表达被看见。有人说,他是“Z世代的缩影”;也有人称他为“少年奇才”。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更大旅程的起点。而这个世界刚刚看见他。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