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路工程建设领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力。8月9日,2025年公路建设科技创新交流大会在四川成都举办,围绕“数智绿色赋能公路再创新 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主题,宣传、共享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用科技创新力量不断推动公路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袁正刚受邀出席会议并以《公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快与慢》为题作报告,剖析公路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核心问题,探索转型实施路径,分享广联达以其在数字化领域的深厚积累赋能公路建设行业焕新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实践。
回答好两个问题,推动精细化管理落地
探讨公路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回答好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为什么真正成功的不多?二是现阶段,转型最重要的是什么?
袁正刚从价值角度分析,数字化转型有“虚价值”和“真价值”之分。“虚价值”拥有华丽的指挥中心(CI),精美的商业智能看板(BI),简单的AI应用场景,数字化产生视觉冲击力强的展示效果,观感好,有吸引力,适合汇报和宣传。“虚价值”诱人之处在于投入少、见效快,不需要深入理解业务逻辑或进行复杂的系统集成,企业组个团队或找个小公司外包就能完成,唯一缺陷是基本没价值。而追求“真价值”,需要深入理解业务、具备技术能力,缺点是见效慢、投入大、门槛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时间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实施落地,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团队和业务专家共同参与,对企业的组织能力和人才储备要求较高,短期看不到明显效果,唯一好处是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
在袁正刚看来,追求“虚价值”,就是“假干”,是“假转型”;追求“真价值”,就要“真干”,真转型。“真干”的核心是推动“精细化管理”落地,向“高质量、标准化、规范化”靠拢:一是数据要真实可靠。真实的数据不是人为填报的,是工具采集或生成的,如BIM生成工程量,IoT采集人、机、料等的数据;二要打造系统性的数据连接,打破数据孤岛,建立点、线、面协同的业务逻辑联系;三要形成及时有效的闭环,通过建立快速的有数据支撑的PDCA循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袁正刚强调,推动精细化管理落地,是“慢工出细活”的系统性工程。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以“数字建筑”理念为引领,10年磨砺,打造出了全面赋能公路工程建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广联达的实践表明,数字化不是“灵丹妙药”,企业只有沿着设计、施工、运维的实施路径,推动数字化与管理深度融合,“去肥增肌”,才能成功转型,实现“真价值”。
数维道路设计,实现设计效率、质量双提升
公路工程设计的难点本质是“多目标优化”问题,需在技术可行、生态友好、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社会认可之间找到动态平衡。为此,广联达“十年磨一剑”,打造了国产城市道路&公路全场景设计解决方案——数维道路设计软件。袁正刚介绍,该软件基于广联达国产BIM图形平台GDMP和参数化建模技术,为路桥隧设计师或BIM工程师打造,符合国内设计习惯与规范标准,可快速完成路、桥、隧、管线综合方案设计,真正实现方案施工图一体化(跨阶段)、多专业协同一体化(跨专业)、设计造价一体化(跨业务),极大地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
方案施工图一体化设计,能够充分表达设计意图。数维道路设计软件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完成方案阶段的设计,并通过内置渲染器生成高质量的效果图和动画,充分表达设计意图,提升方案竞争力;方案发生变更时,直接输出新的效果图和动画,大大节约方案制作成本,并且在后续施工图阶段,通过对方案成果的继承、细化、对位替换、补充,完成施工图阶段的深化设计及出图出量,减少重复工作。
多专业协同一体化,可以显著提升设计质量。在数维道路设计软件中,路、桥、隧、管、交、安等不同专业设计模型数据基于同一个平台,底层数据天然互认,实时无损互通;针对大型项目,可以多人分工共同开展,并在同一个软件中集成,进行综合调整优化;当设计内容发生版本变化时,其他专业可及时对比并修改本人承担的设计内容;参与设计的各方可以通过可视化沟通,及时解决专业间的矛盾与冲突,显著提升设计质量。
设计造价一体化,可以高效实现限额下的最优设计。设计工程量可直接输出到造价软件中进行组价,输出预算成果;设计模型有了经济属性,设计的调整可以直接看到造价变化,提高沟通与决策的效率。
AI+公路量控解决方案,帮助项目利润提升1%
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普遍存在“前期算不清、过程管不住”等问题。袁正刚介绍,广联达创新成本管理模式,从项目经理决策入手,通过数据的有效连接,实现数据PDCA闭环,促进管理PDCA闭环,使项目经理决策烦恼少一点、项目利润多一点。广联达打造的AI+公路量控解决方案,以数字化驱动项目精细化管理落地,实现项目降本提效。从业务视角看,方案基于精准的动态工程量,以量控为抓手,AI+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实现工程量贯通、两量部位量控、成本核算溯源,让项目成本管控更简单、更高效,实现项目利润提升1%。
算量方面,源头精准算量。AI算量10倍速:从图纸到效益,一键AI识图,实现路、桥、隧、涵全专业算量,覆盖招投、进场、过程、结算全场景,提效10倍;AI三维精算:桥梁专业AI识别钢筋表格+自动提取钢筋大样;AI+BIM全桥精算:AI识图秒寻参+BIM建模自驱动;实测土石方,提效5倍:三维精算,轻松三量对比;AI提量:1天完成4本账。用量方面,一量多用。基于动态工程量库,让产值算得快、分包提得准、材料核得细。控量方面,量出同源。匹配控量标准,让预控更有效、监控更主动、溯源更精准。例如,对于物资管理,方案采用AI算法、IoT技术,实现从单点地磅验收到物资全过程的一体化应用。物资进出场无需操作人员,自动称重、偏差预警、自动扣量;集采一体化,询价比价更便捷,审价控价有依据;物资用量控制建立内控规则,BIM精准提取设计量,确定耗损系数,快捷完成管控红线;数据可视化决策,实耗量与设计控制量比对,开累节超和盈亏分析。
广联达以AI+决策分析为“智能大脑”,打造项目数据决策系统(PMSmart),以项目为中心,通过算量为基础、进度为主线的逻辑,将项目全周期的算量、进度、物资、劳务等核心数据自动拉通,实现物资精细化管控、进度与资源协同、成本与风险双控,帮助项目经理实现从“救火式管理”到“数据驱动决策”的转型,降低风险、提升利润,大幅降低数字化转型的门槛,为精细化管理落地提供了有力工具。
目前,AI+公路量控解决方案已在全国多个项目应用并取得骄人成绩。袁正刚举例,应用该方案,某交建集团在某高速项目精准量控方面实现钢材损耗率显著降低,节约成本约1067万元;在精益生产方面,实现现场减人增效,节约成本约1280万元,项目数字化建设总体经济效益超1亿元,利润提升远超1%。另外,通过数字孪生应用,方案赋能高铁运维,在包括BIM+GIS空间数据治理、超大和超长线性场景构建、高铁全过程运行模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袁正刚总结,产业AI正推动新技术与公路工程建设全流程深度融合,赋能精细化管理落地。他强调,判断数字化“虚价值”和“真价值”,项目是否能提升利润是衡量标准。为了加快推动公路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他给出了方案应用“不省钱,不要钱”的承诺。他表示,“慢就是快”,管理真做“精细化”,数字化“真干”实价值,建筑行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