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起医疗争议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舆论的审判让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互联网便利了公众表达,但绝非法外之地,观点表达应基于事实与理性,而非沦为网暴的助推器。
医疗纠纷的解决需要专业鉴定、法律程序和理性沟通,但网络的“流量逻辑”常将矛盾推向极端、偏离真相。网络暴力正在弱化理性思考,很多人未看全内容就“站队”贴标签。当医疗信息通过非专业渠道传播时,“无良医生”“黑心机构”的标签在网络空间野蛮生长,当专业争议被简化为道德的审判,
过去医患因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而关系紧张,如今网络放大效应让个案演变成群体情绪,引发“声讨潮”“网络围攻”。网络暴力成了“医闹”的“升级版”,用舆论绑架法律、流量裹挟理性,损害医疗行业,最终整个社会都将承担医患信任坍塌的代价。
面对医疗纠纷,社会常预设“机构强、个体弱”的叙事模板,仿佛医院天然占优,患者只能靠“闹”维权,但司法实践正在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法律才是平衡医患权益的最佳标尺,《民法典》《刑法》等明确规定,恶意散布不实信息、组织网暴属违法行为,轻则赔偿道歉,重则入狱。医疗行为是否有问题需专业鉴定和调查,法院判决才是权威,而非网络上的“投票”或短视频的“点赞”,情绪化对抗只会两败俱伤。结果不取决于舆论声量,而在于证据与法理。
医疗关乎生命,医生和患者都不该成为网暴牺牲品。舆论不是法庭,网暴不是正义,恶意转发、侮辱评论只会加剧矛盾。让我们把问题交给法律,把事实交给专业,用理性守护医患信任,防止悲剧发生。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