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沃土,仰望苍穹;岁月如歌,山河如画。《新疆大地》第一集“大地的呼吸”真实记录新疆大地震撼人心的草原沙漠,鲜活反映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气象,有力地向世人呈现了数十年来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
纪录片以纪实性叙事笔触,将普通人的真实奋斗与更为宏大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机联系。在纪录片中,沙漠中种植玫瑰的场景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叙事风格的巧妙。
热孜・巴克一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玫瑰花,这片20亩的花田远离村庄20公里,是沙漠锁边工程的一部分。玫瑰花至少两年才能有收获,第一年它们面临着诸多挑战,沙地难以养活、风沙大,热孜・巴克的妻子多次去固定花苗,他们在风沙中忙碌的身影,与周围广袤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类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努力生存的决心。从远景镜头看,这片花田在沙漠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充满希望,象征着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勇气。
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形式,记录了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也反映了背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玫瑰花虽然娇嫩,却在干旱异常的沙漠中优雅绽放,还成为了当地的经济作物。热孜・巴克一家通过种植玫瑰花,获得了政府的补贴,增加了家庭收入。这种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模式,纪录片中巴克为妻子带上新开的花,与新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举措相互印证。
叫黄沙栽玫瑰,让断流漾新波。老英苏村残垣断壁与干涸河床的空镜,是历史真实的创伤,也是塔里木河上下断流的真实写照。镜头让张广朋团队成为活动主体,展示胡杨“根蘖繁殖”与“种子萌发”的双重生存策略,构建了观众对于生命韧性的“想象空间”;当大西海子水库开闸放水,第26次生态输水奔涌而来,万鸟归来的航拍与胡杨林里野兔、蜥蜴、白鹭的微观镜头交织,共同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式。
任何事物都处于被叙事的结构中,而叙事具有互文性。这在片中着重体现为新疆生态建设的典范案例之间彼此串联,互为表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从具体案例的“入场”体验,到通过互文性叙事“转场”联想到无形的“工程主导者”,领会总书记所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 陶景成)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