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南山区教育局联合主办,南山区文化馆承办的“非遗奇遇记”南山区中小学非遗工坊研学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活动共举办36场,覆盖28所学校,吸引逾1600名师生参与。

作为南山区响应深圳市“每周半天计划”的创新举措,本次活动在不占用学科课时的前提下,有效拓展了校外课程资源,将学习空间从校园延伸至城市文化现场,实现了文教深度融合的规模化探索。活动不仅深入挖掘区域非遗教育资源,构建起“非遗+教育”融合新模式,更通过丰富的互动体验,在学生们心中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成为推动学生素养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活动精心设计了四条融合历史探寻、非遗体验与文化浸润的主题线路,旨在让学生在触摸城市文脉、体验传统技艺的过程中,不仅成为文化的学习者,更成为时代的传承者。线路选择兼顾历史纵深与当代价值,既有承载1700年岭南文化的南头古城,也有展现非遗现代活力的南山区文化馆;既有记录客家移民史实的南水村史馆,也有专注木偶戏传承的木偶戏特色分馆,构建起“可感、可触、可传承”的立体文化课堂。

同学们在南山区文化馆触摸城区文明脉搏,接受红色文化精神洗礼,感受太极拳、潮州工夫茶、面塑等多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在南头古城中穿梭于“织金广彩”“朝花夕拾”“新安县衙”等特色展馆,积极参与剪纸(剪影)、满绣等非遗工坊体验,加深了对岭南历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在南水村史馆,通过客家山歌学唱、传统美食制作等互动体验,真切感受到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生活智慧;在粤海街道木偶戏分馆,亲手触摸各式木偶,学习木偶操作技巧,在欢声笑语中领略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精髓与匠心。这段研学之旅不仅让同学们完成了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更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增进了对这座城市的认同与热爱,实现了从文化认知到情感归属的升华。

此次活动将非遗传承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是南山区文化馆在“文化育人”道路上的重要探索。未来,南山区文化馆将持续以非遗保护与传承为己任,继续拓展“非遗+教育”的路径与边界,让更多青少年在文化滋养中自信成长,为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持久活力。
(文/杨琴玲)